韩国部署萨德后来为什么没声音了?原因还得自身硬

2016年,韩国决定部署“萨德”导弹防御系统,这一消息当时在国际社会引起了极大震动,几乎成为全球媒体的焦点。萨德的全称是“末段高空区域防御系统”,主要任务是拦截朝鲜可能发射的中远程导弹。朴槿惠政府认为朝鲜不断增强的导弹威胁已经直接影响到国家安全,因此寻求美国的支持,同意将萨德系统部署在庆尚北道星州郡。然而,这一决定一经公布,立刻引发中国和俄罗斯的强烈反对。两国担心,萨德不仅是针对朝鲜的防御手段,更可能打破地区战略平衡。尤其是中国方面,认为萨德的雷达监测范围过大,完全可以覆盖中国本土导弹部署区域,进而削弱中国的战略安全。韩国政府则坚持表示,此举仅仅是出于自卫考虑,并非针对他国。但中国并未接受这种解释,而是迅速采取经济报复措施,例如限制中国游客赴韩、叫停韩流文化传播,并对乐天集团等韩国企业施加压力。韩国出口因此受到严重冲击,中韩关系迅速跌至冰点,社会舆论和新闻报道几乎每天都充斥着抗议和抵制的消息。
几年之后,公众却发现,关于萨德的争论似乎逐渐淡出了视野。这并不是因为问题凭空消失,而是韩国通过外交策略和内部调整慢慢化解了矛盾。文在寅上台后,并未立即推翻前任的决定,而是采取“缓和—平衡”的做法。他一方面暂停追加部署,以环境评估为由拖延时间,另一方面密切观察国际局势的变化。2017年朝鲜进行洲际导弹试射,安全威胁骤然升级,韩国最终还是完成了剩余设备的部署。但与此同时,文在寅政府积极推动外交,通过派遣特使与中国反复沟通。经过数月磋商,2017年10月31日双方达成共识并发表联合声明。韩国承诺“不追加萨德,不加入美导弹防御体系,不将韩美日安全合作发展为军事同盟”,中国则同意恢复正常双边关系。随着矛盾降温,中韩贸易迅速恢复,2019年韩国对华出口甚至达到1362亿美元,文化交流也重新活跃。尽管乐天在华的损失难以完全弥补,但至少局势没有继续恶化,萨德逐渐由热点问题转变为既成事实。
更为根本的原因,是韩国逐步增强了自身的硬实力。在萨德部署后,韩国并未完全依赖美国,而是不断提升自主防御能力。2017年国防预算为40万亿韩元,2018年则提升至43万亿,重点投入导弹系统研发,比如“玄武-2”射程扩展至800公里。军队同时加强了演习,与美军开展联合训练,演练复杂的拦截场景。这些措施使韩国面对朝鲜挑衅时更加自信,能够从容应对,不至于完全依赖外部保护。经济上,韩国政府则推动创新增长战略,大力投资半导体、生物科技等产业,使韩国企业在全球市场保持竞争力。与此同时,韩流文化依旧风靡世界,吸引了公众注意力。政府与媒体有意引导舆论,将焦点转向冬奥会、经济改革等议题,萨德问题逐渐淡出头条。
如果说这一过程有什么启示,那就是国家安全必须建立在自身实力之上。中国当初强烈反制,是因为认为韩国缺乏独立性,被美国牵着走。而韩国通过外交承诺和战略克制,展现了独立判断力。2022年尹锡悦上台后继续维持现状,没有扩大萨德部署,并遵守“三不”政策。即使中国在2023年再次提出萨德问题,韩国外交部也坚决回应,强调这是主权范围内的事务,不容外部干涉。双方领导人此后仍然互访,贸易关系持续增长。萨德不再是媒体炒作的焦点,逐渐成为韩国国防体系的常态性存在。
展开全文
回顾整个过程,从2016年宣布部署到2017年完成安装,韩国经历了来自国内外的重重压力:星州居民抗议、警察维持秩序、中国施压、企业受损。但韩国并未退缩,而是边部署边谈判,逐步缓解矛盾。2018年后,随着中韩贸易正常化、旅游恢复、韩流复兴,以及韩国自主研发防御系统,萨德问题不再是影响两国关系的核心。国际环境的变化也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中美贸易摩擦、朝核谈判、半岛峰会等热点分散了外界注意力。最终,萨德从一个国际争议焦点,转变为被接受的国防工具。
这场风波说明,国家只有在硬实力和外交智慧的共同作用下,才能在大国博弈中稳住脚跟。韩国既没有完全依赖美国,也没有被中国压力逼迫退让,而是通过实力和谈判为自己赢得了空间。到2024年,尹锡悦访华时双方讨论的是供应链合作,萨德问题已不再被提及。这正说明,热点问题会随着局势变化而冷却,而国家的安全和发展最终还是要靠自身的硬实力来支撑。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