螳 螂 拳

螳螂拳是中国传统武术中的一大瑰宝,是中华武术中的一支奇葩。在她有史记载的二百多年的传承中,历代传人豪杰俊才倍涌,影响与日俱增。
经典螳螂拳表演影片
螳螂拳分南北两派螳螂拳
北派螳螂拳相传为明末清初山东即墨人王朗(或王郎)所创。王自幼好武,曾入嵩山少林寺学艺,后云游数省,寻访名家名师求教。偶见螳螂捕蝉之巧,从螳螂运臂搏击及转头闪身等动作中,悟出以短击长之理.借鉴其形融人攻防技击之法创编成螳螂拳。
螳螂拳特点为动作刁敏,弹突有力,短中寓长,长短并用,刚中含柔,柔中有刚,刚而不僵,柔而不软,快而不毛,脆而不断,重而不滞,散而不乱。练法讲求松肩、垂肘、活腕、抖臂、拧腰、坐髋、扣膝。强调“只走腰,不动髋”;“移动靠腿脚,蓄劫在裆腰,挡风阻雨两臂摇”。技法上突出手快、眼快、步快、身快、式快,另有“七长”、“八短”、“八打八不打”之说。七长为顺步清长、摇步人手、缠封烈掌、迎面直捶、剿手砍掌、翻身疾入、韩通通背;八短为迎面头捶、靠身臂捶、蹲身膊捶、粘拿胸捶、双膝双肘。八打八小打是:高打低不打,内打外不打,近打远不打,伸打收不打,开打合不打,刚打柔不打,进打退不打,虚打实不打。
北派螳螂拳整体要求为“螳螂体、太极手、寒鸡步”。“螳螂体”并非模拟螳螂形体,而是取其螳螂对敌体用之要意,拳决曰:“凡立势不可站定,凡交手须是要走,千者万者,走为上者,进为高者,闪转腾挪为妙者”;“太极手”系指手法总论为走弧人弦,攻防互为表里,形成攻防相济、动静相兼、快慢结合、声东击西、指上打下、打下翻上、一打一探、上提下滚、起落交错、动手高低左右,接手互参互就的螳螂打法,即阴阳、柔刚、虚实相辅相成,兼而有之,相互渗透的技击原理;“寒鸡步”则示步法为“前腿欲直而非直,后腿似屈而非屈”,便于起动进退,宜于飞腿用足之势,灵巧地闪转腾挪。
北派螳螂拳的分支流派颇多,按其劲力特点可分为三类,即硬螳螂拳(尚刚)、软螳螂拳(偏柔)、综合螳螂拳(刚柔并重)。硬螳螂拳以七星螳螂拳(又名罗汉螳螂拳)为代表,着重快、变、刚。打法讲求一招多变,招招相连,步法以七星步为主;身法以探、抖为主;劲力讲求刚、脆、裹、撞、顺、巧。软螳螂拳以六合螳螂拳(又称马猴螳螂拳)为代表,特点是心动意随,意导形变,上下切合,内外统一。打法强调避实就虚、引进落空、化劲借力、虚守实发;助力讲求刚、柔、明、暗、滑,以震为主。综合螳螂拳以梅花螳螂拳(又称太极螳螂拳)为代表,兼融软硬螳螂拳之长,打法讲求一招三变、攻守相顾、迂回闪打、刁巧灵活;劲力讲求刚、柔、顺、巧四劲变通,相机转换。另外还有与其他拳术相混合的拳法,如通臂螳螂拳、太乙螳螂拳、摔手螳螂拳、八步螳螂拳、玉环螳螂拳、秘门螳螂拳等。
南派螳螂拳相传为粤人周亚南所创。比之北派创拳稍晚。其理、法、势与北派螳螂拳截然不同。多短手,少长打,一步多手,仅留螳螂之手型,突发南拳之劲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