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改革举措“既好看更实惠”
记者:这两年长宁在优化营商环境方面取得不少突破,是上海最早进行“一照多址”试点改革的城区。第一个“吃螃蟹”,是否也早一步遇到了新挑战?
王为人(长宁区委书记):2016年,上海在长宁率先试点“一照多址”登记试点。试点一年后,去年10月,长宁“一照多址”扩大试点范围,目前试点企业共6家,但跨区试点仅限于不涉及行政许可的业务。走访调研中,试点企业反响很好,但同时也都反映,改革的受益面能否再宽一些。
比如我们区里有家叫“易果生鲜”的企业,是目前国内最大的水果生鲜OMO(线上—移动端—线下)销售商。原来按照相关规定,企业每新开一家线下实体配送站,都需要重新申请执照,“一照多址”试点后,企业在长宁区内设点就能免去执照申请,但配送站开到区外仍旧需要申请。
另一家“一照多址”试点企业“南瓜车”从事的业态更新颖,是“互联网+美发”。这家企业在长宁已经享受到了一张营业执照、多个经营地址、一次行政许可的便利,但在其他区域每新开一家店,还是要重新申请设立分公司,重新办理同样的行政许可。
记者:所以企业其实是对政府提出了更高要求,对政府下一步深化改革有更多期待。
王为人:是的。企业来自市场、了解市场、面向市场,对营商环境有着天然的敏锐度。这两年,区委、区政府领导都带头走访企业,深入了解企业生产经营中的难点、痛点、堵点,去年走访企业1100多家,形成“企业问题清单”和“政府服务清单”,收集到的715个企业诉求已经解决了90%。
知道了企业诉求,我们就要加大对市场准入、施工许可、跨境贸易、“互联网+政务服务”等领域的改革攻坚力度,从企业最不满意的地方改起,从部门认为最难改的地方破题,减少环节、减少时间、减少成本,加快推动网上办、集中批、联合审、区域评,这才是勇于担当、刀刃向内的改革精神。
改革进入深水期,要让改革举措“既好看更实惠”,一定需要多部门联动和上下联动。比如,“一照多址”这样的举措,如果企业在一个区通过了许可,其他区也能直接采信,那么,改革的成效就能成倍放大。在全市顶层设计之下,长宁愿意与兄弟区协同努力,不断优化营商环境。
政企交流要多讲国际语言
记者:“十三五”期间长宁进行深度转型,怎样让改革举措也能“深转型”,不断贴近企业需求,惠及更多企业?
王为人:这一点我们深有体会,尤其是支持创新的政策,一定要踩准创新的鼓点,才能更好适应产业升级趋势。
以高新技术企业认定为例,长宁有一家名叫“花加”(FlowerPlus)的初创型企业,主营“互联网+鲜花”服务,成立两年多,用户数已经超过500万人,年销售额超过10亿元。这家企业自主研发了全流程供应链管理系统和涵盖智能鲜花订阅及配送体系的ERP系统,但由于鲜花销售不符合高新技术产品(服务)要求,因而不具备高新技术企业申请资质,需要进行业务分拆,但这对初创企业挑战很大。
从中可以发现,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层出不穷,现有政策已经不能像原来那样很好地适应市场变化。目前,长宁“互联网+生活性服务业”企业已达3888家,仅2017年就新增722家,对于一些表面业务看似传统,但实则由大量技术创新和研发投入驱动的新型企业,我们也在不断调整政策设计,紧随创新步伐,让政策的实际效果真正体现改革的初衷。
记者:长宁是上海国际化程度最高的城区,境外人士占全区常住人口近10%。不久前的区务虚会提出,优化营商环境要多讲国际语言,这里的“国际语言”具体指什么?
王为人:国际语言并不是简单指政府会不会说外语,而是政府讲的东西能不能引起企业的共鸣和交流的兴趣。只讲招商引资,对企业来说可能只有数字的概念,如果同时讲述城区品质、产业生态,这是世界通用语言,能够展现城区魅力、体现城区能级,真正打动有内涵、有实力的企业。这也是为何长宁一直致力于打造最干净、最有序、最安全、最文明的城区。
想要讲好这门国际语言,在接下来的大调研中我们还要进一步打开思维,眼光不能只聚焦长宁,对区域外与长宁发展关联度强的企业也要走访调研。
着力提升贸易便利化水平
记者:长宁毗邻虹桥综合交通枢纽,地处沪宁、沪杭发展轴的“Y”形交汇点,拥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如何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中发挥积极作用,促进长三角区域整体竞争力的提升?
王为人: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是长宁一定要把握好的重大机遇。长宁是上海面向长三角的窗口,也应成为长三角面向全球的窗口。目前,我们区已经集聚了联合利华、江森自控、远景能源等一批总部在长宁、生产在长三角的优质企业,跨国企业地区总部也有47家。
为何这些企业总部选择驻扎在长宁?因为长宁是连接虹桥综合交通枢纽与上海市区的纽带,长三角本地旅客往返欧美,都很愿意选择虹桥枢纽。因此,下一步长宁要加大对长三角研发、运营、销售等总部企业的服务力度,更好服务于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这也是在发展长宁自身。
记者:自1983年虹桥经济开发区开始建设以来,长宁的外贸表现一直亮眼。今年11月,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将在上海举行,主会场国家会展中心(上海)还是长宁的“隔壁邻居”,如何抓住这一重要机遇?
王为人:长宁外向型商贸业发达的特征明显,毫无疑问,在贸易便利化方面,我们应该做到国际最高标准、最好水平。
2015年,长宁区在国检局、海关等部门的支持下,在高岛屋百货开展了全国首个海关特殊监管区外的“保税展示+交易”试点,企业和社会反响很好。类似试点都有利于长宁更好地抓住国际进口博览会这一重大机遇,服务上海和长三角的经济与社会发展。
去年底,上海出入境检验检疫局与长宁共同开展“审单放行”“进口直通”等贸易便利化试点。今年长宁也将继续同相关部门和企业探索创新监管方式的“四个转变”,从“第三方采信”向“多方采信”转变,从“前置审批”向“企业告知承诺”转变,从“物理围栏”向“电子围栏”转变,从“管商品”向“管企业”转变,使上海的贸易便利化尽快达到国际最高标准、最好水平,也进一步优化长宁的服务品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