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头条专题 >> 正文
[长宁]北新泾6个社区微更新项目试点,居民看到从小区到街区的可喜变化
    
2017年12月4日 17:00
来源:解放日报  作者:舒抒

  最近,家住新泾三村的82岁老人陶矩林发现,自己居住的小区常有外人来参观,不少其他小区的居民也会来刚修好的健身广场锻炼。

  北新泾地区拥有700多年历史。1984年,北新泾镇正式划入长宁区,随后这里逐步成为上海著名的大型人口居住区。然而,上世纪80年代建立起的现代化新村,如今也面临新一轮的更新。去年,北新泾街道启动公共空间微更新改造,6个社区改造项目被纳入上海城市空间艺术季“行走上海2016——社区空间微更新计划”试点。在今年的上海城市空间艺术季中,北新泾街道拥有独立的案例实践展,展览中还囊括了北新泾地区20个城市微更新项目。无论是陶矩林居住的新泾三村,还是天山西路,都有人们看得到的可喜变化。

  乱糟糟健身点变健身广场

  新泾三村建于1987年,十多年前经历过一次大修。走进小区大门后右转,原本是条高低不平的小区内道路,如今已变成坦途,沿着这条路一直走就到了小区中央的健身广场。面积达1000平方米的空间,四周被高大乔木环绕,地势平坦,健身设施集中,还有造型古朴的凉亭和带座椅的长廊供居民休息。

  据了解,广场原先也是个健身点,运动设施乱糟糟地散落各处。去年夏天,新泾三村结合小区另外两处微更新项目,重新对这片健身点进行规划。设计师全新设计了健身点廊架的布局,用防腐木材取代笨重的水泥柱,延伸了廊架的整体结构,使健身广场在视觉上更为流畅、通透。

  “以前锻炼大多到外面的马路上走走,现在不出小区就能舒舒服服锻炼,有客人来,我还会请他们到这个天然的大客厅坐坐。”陶矩林说,在这里居住了30年,最大的愿望无非是小区安全整洁,“雨天路面不积水,晴天有树能遮阳,还有空地松筋骨,现在这些都不缺啦。”

  楼道几乎不需要保洁员

  新泾三村的健身广场改造历时近1年,采取全封闭改造。相比之下,位于新泾一村二居98号的楼道微更新走的是“小而美”路线,释放的能量却超乎预期。

  来到98号居民楼下,一抬头就看到大门上挂着的“自然角”招牌。今年61岁的居民张师傅说,自己居住的这栋多层居民楼建于1990年,去年底,街道在多个居民区进行“美丽楼道”试点,自己和邻居们就选择“自然角”作为楼道的微更新主题。让新泾一村的居民区书记沈翠萍颇为感慨的是,在布置楼道的过程中,除个别立在墙角的大花瓶由街道提供,其他装饰用的木板、花盆、植物都来自居民家中。

  热爱养花养草的张师傅主动承担起养护楼道绿化的工作,其他居民也会时不时为花草浇水、捡走枯叶。张师傅说,楼道平日几乎不需要保洁员清扫,“因为每个人都会主动爱护。”

  一面墙唤醒街区历史记忆

  在北新泾街道,将闲置空间“变废为宝”的理念还从居民区延伸到街区。如金钟路平塘路口经过微更新,改建成“金和平广场”,成为整个居民区的新地标。坐落在该路口西南角的金钟路民俗文化墙,则从一面普通的马路围墙变成承载街区历史记忆的“阅读墙”。

  金钟路民俗文化墙东起平塘路,西至淞虹路,围墙长286米、高3米,总面积约858平方米。近年来,这面上海世博会期间打造的艺术墙出现墙体老化、局部脱落现象。街道微更新项目调研团队在听多位老北新泾居民讲述古镇历史后,决定将这面墙打造为区域民俗墙。如今走过这一路段,不仅能看到由棕色金属材质和白色墙体拼贴出的时髦围墙,还能欣赏纯铜锻造的街区地图、由雕塑勾勒出的北新泾古镇原貌,马路围墙常见的尖锐棱角也打磨平整,重现了具有历史感的现代舒适街区。

  街道负责人介绍,街道的微更新项目绝不能仅仅满足于增加灯光照明、平整小区路面、增设跑步道或绿化等基础项目,而是要在挖掘利用闲置空间的基础上,唤醒街区文化功能,引导居民自治共治参与社区和街区更新。

【关闭窗口】
上海市社会建设委员会办公室 版权所有,未经授权严禁复制或镜像
Copyright 2012  All rights reserved
沪ICP备12032245